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 , 快速开始

查看: 173|回复: 1

選擇現時主機板與顯示卡的兩難因素

[复制链接]

classn_11

发表于 2009-3-21 1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最近正考慮找一台新電腦,於是再度尋找與比較種種零組件。相較於歷年來的印象,儘管主機板、顯示卡與電源供應器廠商已經做了很多新設計與改善,卻也因這些新設計而生產出更不合乎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在價位上,也像CPU般,進入高單價時代。各廠商用盡心思來改善、設計其新產品並提高產品的市場價值,完全是正確方針,但新產品若空有高價而少了多面向的考量,就會讓消費者更加認為這是少數廠商一廠獨大的壟斷現象。當然這只是相當個人化的觀點,可能代表著個人對電腦產品了解不足,但也有那麼一丁點可能是代表著某一族群的共同心聲。在選購顯示卡時,可能有人會懷疑,價位這麼高的顯示卡,怎麼沒有以前常見的Vedio in and out,頂多只有Vedio out而已?好像以前高價位顯卡常見的整合附加設計都被捨棄了!最近幾代的GPU不是新增有甚麼編碼、解碼的功能嗎?怎麼反而不整合Vedio in呢?這種現象可能明確的暗示出兩家主要的GPU其解碼、尤其是編碼功能,可能沒有廣告中那樣好!不然那些專業的剪接卡廠商可能老早就銷聲匿跡。儘管知道搞3D很可能僅是廠商需要搞自己經濟的方針之一,不過還是會強烈質疑:難不成2D就沒搞頭?玩完了嗎?影音編輯要算是2D還是3D?還是2D與3D的黏著劑?另外,如果crossfire和SLI以及相關的CUDA、三D物理加速、ATI Stream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功效,那顯卡雙插槽高度的散熱設計,有無可能是顯卡銷售的障礙之一?個人比較不認同顯卡單卡雙插槽的散熱設計是高熱量顯卡散熱的最佳或唯一的解決方式,同時水冷也不見得是首選,貴又沒保障,比風扇故障了不轉沒被發覺的危險性還要高得多。單卡雙插槽,可能是因容易設計與製造,而且外觀較有吸引力而被普遍採用,但是再好的產品如果因外表而少了裡子,一樣是會欠缺競爭力、少了種種關愛的眼神。因為單卡雙插槽設計,無端占用太多空間,加上很多主板流行不做滿七個擴充插槽、或是PCI插槽過少,不足三個、或是PCI與PCI-E x1 x4 x8 x16插槽數的分配比例不合消費者需求,讓價值好幾萬甚至十來萬的系統要不就只能插多張顯卡,而排除了其他擴充卡使用的可能性;要不就用了其他插槽而放棄多顯卡;或是唯一的單顯卡卻偏偏擋著需要用的擴充插槽,這樣的設計讓高貴的電腦只能無端的被限制在某些特定用途,而且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無甚實際功用的用途,大大限制了crossfire、SLI還有相關的CUDA、GPGPU、三D物理加速、ATI Stream等特異功能的應用,銷路自然也就可議!畢竟電腦也不僅僅用來玩玩遊戲、畫畫3D而已,多顯卡系統理當還有其他應用,而且這些應用是很可能還需要插上其他數個不同介面的擴充卡才能達成。行筆至此,個人對顯卡就會有一點點想像:如果顯卡PCB能短一些、DVI插座能少一個並設計成多合一插座及分接頭Cable、散熱片採用單插槽高度並且長過顯卡兩端,一端在機殼外,一端在機殼內,視需要可兩端加裝風扇、顯示卡上的各類元件需配合散熱設計做適當的分類與區域規劃????不知道這樣是否可能用單插槽設計來解決現在及未來的高熱顯卡的散熱議題,使顯卡的種種特異功能更易被廣泛應用,讓二、三或四顯卡系統,不僅僅是有看頭而已,同時也讓需用其他擴充卡的消費者更易採用多顯卡。(在此不考慮製程與改裝!製程雖然決定了散熱高低,但製程通常由GPU設計製造商片面決定,VGA製造商與消費者難以介入。在消費端,消費者雖可改裝,但花了一、兩萬台幣甚至是數萬塊台幣的顯卡後,還得多花數千到數萬元,極費時費工或白做工的找尋可能會找不到的適當新散熱器來安裝,同時要與VGA製造商的保固玩躲貓貓,消費者成了名符其實的大肥羊,實在很不划算。對所有人都較划算的方式,可能是請GPU設計製造商、散熱器設計製造商與VGA製造商認真來考慮考慮顯卡單卡單插槽的散熱設計!適當的單卡單插槽散熱設計,對所有製造設計廠商與消費者都會是利多。)對於主機板的臆想就又多了些:除了插槽數目與位置可能不符某些消費族群的需求之外,背板各類接頭的配置可能老早已成某些消費者心中的大疙瘩!小弟愚昧,老早質疑為何主機板廠商費盡心思的來增加主板功能,卻也同時減去製造商自以為消費者不需用到的功能與插槽?比如說序列埠、並列埠、遊戲埠、PS2鍵盤滑鼠接頭。會用到這些接頭的消費者不見得就是低階消費族群,反而有可能是中高階的消費族群,像技嘉的EP43 UD3R、EP43 ES3G主板似乎就是如此區分,而未生產相似規格的EP45 ES3G!不過也多虧有技嘉的EP43 UD3R、EP43 ES3G、EP45 UD3R、微星的EP45 Neo3、EP43 Neo3,可稍解這類消費族群的需求。其實要略為消除擴充插槽數目與位置以及背板各類接頭配置的兩難問題,似乎可先考慮將背板各類接頭做成一對多的分接頭,並將部分接頭前置化於兩個位置:機殼原本就有的音效、USB、1394前置接頭以及主機板廠商另行設計的一個3.5或5.25吋的磁碟擴充槽(Bay)前置插座。像原本的PS2鍵盤滑鼠接頭的位置,似乎就可改成PS2鍵盤滑鼠接頭再多加一個一對四或一對六或一對八USB分接頭。序列埠、並列埠、遊戲埠做成一對四或一對三分接頭。雙網卡與eSATA。各類音效接頭、部分USB插座、1394插座、eSATA可分置於機殼原本就有的前置插座以及主機板廠商另行設計的3.5或5.25吋的磁碟擴充槽(Bay)前置插座。如此背板就可能容下越來越多樣化的各類接頭、或將背板集中化與簡化後改裝成外置散熱片、或集中化與簡化背板後將PCI、PCI-E x1 x4插槽多出一對置於原本的背板區(八或九個擴充槽),或僅僅是至少可以更容易將主機板作滿七個擴充槽,同時藉著主機板南北橋晶片組單晶片化的情勢,讓唯一的或是至少其中一片顯卡也能不佔用到任何其他擴充插槽!至於擴充槽的種類、數目與位置確實較難以釐清目標消費群,有人可能就需三到六個PCI、有人需要三到四個PCI及二到三個PCI-E x1 or x4、有人可能覺得Mac Pro的四個PCI-E x16不夠用,還希望是七個PCI-E 2.0 x16、有人看了X58主機板後,覺得怎麼沒有一塊主機板同時具備四或三個PCI-E 2.0

手机扫码浏览

classn_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x16,以及至少三或四個PCI,雙網卡還要有至少一個COM序列埠?同時還要找得到單插槽設計的顯示卡!換個角度來思考,依目前主板與顯卡的設計情形似乎並不怎麼方便多顯卡的安裝來看,是不是意味著現在的多顯卡系統並未完全發揮功效、可用的應用程式尚未很普遍、驅動程式尚未成熟完備?意味著多顯卡是無法增加相當等值的cost/price效能(尤其是ATI顯卡)?意味著主要潮流仍是單主板配單顯卡?意味著下一代的新單主板配單顯卡系統,其整體效能明顯要高於上一代的單主板配多顯卡系統呢?以ATI為例(nVidia大致也是如此),效能差異大致為:雙4850CF >or= 單4870 > 雙3870CF > 單3870x2 >or= 單4850 > 單4830 > 單3870 > 單4670。耗電量大致為:單3870x2 > 雙3870CF >or= 雙4850CF > 單4870 > 單4850 (> 單3870) > 單4830 > 單4670。(這裡的大小差異是由片段與間接證據推測而來,可能會誤判。加上可能有人為哄擡新品:明明部分測得的數據是 雙3870CF > 單3870x2 小勝> 單4850, 可是文字描述卻大言 單4850 > 雙3870CF > 單3870x2,這樣的文章大概另有其含意,不便批評,不然會更容易被批:不懂裝懂、抄襲還自稱專家???不知道我何時說過、自稱過喔???我想我得先承認、認罪,向社會大粽道歉,我做了不良示範,以免滋生事端:這文的每一個字都是我抄來的,???從字典上抄來的,而且還真低能得會抄錯字、用錯了詞,個人在此深感愧疚、惶恐,至上0.12M分的歉意。突然發現到十二萬分等於0.12M分,真的是少到讓人訝異,少到讓人可以捨去、忽略的地步!難怪有人可以道歉得那麼輕鬆愉快!真的是時代不同???除此之外,如果硬體升級或欲新購電腦時,又正值新舊平台交替的末期,或如此時i7與P55系列正逐漸取代775系列市場、ATI RV870與nVidia GT300正積極準備上市中,新平台商品與價位逐漸普及化,消費者便會傾向直接更換全新系統,而不考慮以多顯卡來升級舊平臺!因為若當初選擇多顯卡主板時,必須多付出台幣至少一千到數千元,尤其是intel平台似乎價差更高!而且購買電源供應器的費用一定也是不低,很可能至少又多出單顯卡系統至少一千元台幣!即使等到欲採購的同型第二塊顯卡降到最低價,一來可能買不到,二來為了第二塊顯卡的整體花費,可能接近等值於第一塊顯卡!就算買了第三塊與第四塊顯卡,看似買了四塊顯卡的價錢是便宜了,但因是舊平臺,整體效能還是無法明顯超越、或是無法與單顯卡新平台匹敵!加上多顯卡系統長期的高耗電與高熱量,日積月累的就又要多花一大筆錢!用另一方式來描述,就效能來看:比較新舊顯卡效能,不比較新舊平臺效能:新一代單顯卡 > 前一代雙顯卡新一代單顯卡+舊平臺 > 前一代雙顯卡+相同的舊平臺。新一代單顯卡+新平臺 > 前一代雙顯卡+相同的新平臺。比較新舊平臺效能,不比較新舊顯卡效能:新平臺 > 舊平臺新一代單顯卡+新平臺 > 新一代單顯卡+舊平臺。前一代雙顯卡+新平臺 > 前一代雙顯卡+舊平臺。結果就是:新一代單顯卡+新平臺 > 前一代雙顯卡+舊平臺另外,由於三或四顯卡系統,價位高出甚多、耗電量劇增、同時效能並沒有倍增(、加上各廠商的市場策略),個人認為投資價值較雙顯卡要更低。其實在任何行業的任何產品只要是具有高階、高品質、高效能、高附加價值、多功能這類難以依‘量’評比的特性,就會有高價位,而且價錢大多無法依照效能的倍數、多功能的數目來依倍數加價計價。這種道理小學生都懂,可是很可能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接受!對於冷靜的消費者,可能會接著自問:要用電腦來做的工作,到底要多高階的平台?要如何評斷得出來?好像沒有任何人將前後兩三代,包含Mac、伺服器級以及一般消費性平台間,具代表性的平台做一個縱貫的效能評比。(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電腦市場一路走來,不是一直都是高階不完嗎?一代高過一代!最新一代的高階機種,相等於前哪一代的伺服器效能呢?(還好,現在的伺服器級平台尚少有多顯卡平台!)是不是,與其購置伺服器級平台,不如購置多顯卡平台呢?還是,與其購置多顯卡平台,不如購置伺服器級平台呢?或是,與其購置多顯卡平台,倒不如將費用花在SSD或是硬體RAM Disk上呢?未來多久之內還會有比RAM Disk更快的儲存裝置呢?與伺服器、多顯卡比起來,RAM Disk好歹要保值得多了吧!應該可以用上好幾世代吧?多顯卡系統應該是爽度多於實際應用吧?多顯卡系統到底還是屬於捨得花大錢去追求眼前快感或是迫切需求的specific user的奢侈品吧!經過以上種種的自問自答,有些消費者便心有定論,寧願長痛不如短痛的捨棄多顯卡的升級方式,直接等待下一波的全新系統。思來覆去的,終究還是廢話一段:有錢又捨得就花吧,用金錢來換取時間、空間、舒適感與金錢;不捨得花錢就用時間、空間、精算、深思與勤奮來換取金錢吧!基本上是,想要多高的效能,就得花費多少代價。除此,還得考慮規格的更新與變動,這因素可能不是花錢就可輕易解決的。總之,在這PCI及PCI-E並存的時期,又雪上加霜的有高熱量顯卡單卡雙插槽散熱設計及多顯卡應用,促使效能與功能彼此互不兼具而成兩難,複雜化選擇主機板與顯示卡的考慮因素,不論是製造商還是消費者都更加不易找出最適用的主機板與顯示卡。不論哪種看法,個人還是認為顯卡單卡單插槽的設計、主板背板插座重新集中化與分區化的設計、以及擴充插槽做滿七個,並依不同需求,做適當比例配置的設計,會讓種種製造商與消費者多方人馬均蒙其益!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手机版|小黑屋|最新贴|维修网 ( 粤ICP备09047344号

GMT+8, 2024-6-5 05:39 , Processed in 0.25791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