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 , 快速开始

查看: 149|回复: 0

哪种储存装置和eboostr最速配,让32位XP也能ReadyBoost

[复制链接]

classn_11

发表于 2009-3-21 1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首先考虑20090104所找到最快的USB2.0随身碟: OCZ Rally2 Turbo USB 2.0 Flash Drive -4/8GB- Blazing Speed Up to 35MB/s (read), 30MB/s (write) OCZUSBR2TDC-4GB/ 8GB OCZ ATV Turbo USB 2.0 Flash Drive -4/8GB- OCZUSBATVT4G/ 8GB - OCZUSBATVT8G OCZ Throttle eSATA Flash Drive -8/16/32GB- Blazing Speed Up to 90MB/s (read), 30MB/s (write) 再考虑相关硬体参考价(请自行查价): Transcend 185 4/8GB 约1800/3300 AData/ Transcend 350/300x CF 8GB 约3000/3400 HD SATA2 160G 约1500 2X2GB DDR2-800 约1000到1500 然后考虑不同硬体组合及其用在eboostr时的性价比: a. eboostr即使是用20090104所能买到最快的USB2.0随身碟如OCZ也无法有很明显的速度提升! b. 用SLC USB2.0随身碟若无法达到明显的加速功用,那用MLC USB2.0随身碟的效用就可想而知。 c. 用多个同速度小容量随身碟不知道会不会比同速度相等容量单一随身碟有更好的效果(争议论点)。 以OCZ Rally2 Turbo USB 2.0 Flash Drive来看:4个4GB > 2个8GB。 d. 用4个SLC 4GB或8GB USB2.0随身碟,会受USB2.0本身的传输速度或说是频宽而明显受限,且会影响其他USB装置的传输。 所以若要用eboostr挂2个以上的随身碟来应用ReadyBoost,可能得等USB3.0的产品出现。 e. 用单个USB3.0随身碟 >> OCZ Throttle eSATA Flash Drive >> 目前USB2.0随身碟的任一种组合。f. 用SLC 8G或4GB的价钱就能买到233X以上的CF Card,将CF设为Fix Mood并挂在转IDE卡上,则效能更佳。(当然转SATA卡的效能更好) g. 用SLC 8G或4GB的价钱就能买到第二甚或是第三颗硬碟,此第二或第三颗HD能达到更高的效能与容量,若组成RAID则效能更明显。 也可考虑eSATA。 h. 用SLC 8G或4GB的价钱就能买到2X2GB达到8GB RAM来使用RAMDisk,效能会更明显(系统记忆体及FSB频宽固定, 组软体RAMDisk, 到底能提升多少系统效能?)。32位XP下8/16GB >> 3GB >> 2GB > 1GB以下 RAM。i. 用新型的快速SSD,容量较大。 j. 用硬体RAMDisk,效能会更明显,花费也会相当明显,而且容量有相当的限制。 小结: 预算多多的话就给他SSD或硬体RAMDisk下去,或是全都录!刀口上的钱可先用在h。若已有h,再来加装g。有了h及g后,再加装e或f。有了h、g、f及e后,再考虑d及c。最后再加上ab。 预算有限且不想做太多改装,就单选:基本上是h>g花最小钱得最大效能! 预算非常有限且随身碟有其他用途时:8GB MLC随身碟(R/W约25/12 MB/s)加试用版eboostr给他搞来安慰安慰一下,说是花五百块就让CPU升一级,而且硬碟也比较安静些。电脑关了还可以带着那根趴趴造,好爽! 快闪记忆体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快闪! 真希望Gavotte Ramdisk也能加入ReadyBoost的功能! 更希望主机板能内建第二组记忆体控制器,让主版内建的硬体RAMDisk有与主记忆体相同的频宽,并能在BIOS中直接设定抓取硬体RAMDisk。(这种主机板可能会有满满的记忆体插槽 ) 以上论点若有误请不吝指正!

手机扫码浏览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手机版|小黑屋|最新贴|维修网 ( 粤ICP备09047344号

GMT+8, 2024-6-4 19:51 , Processed in 0.51024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