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3 0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5.讯噪比:
! |2 O9 w+ R' G7 \任何电路只要通电后都会产生噪讯,包括元件及线路本身所产生的,当然噪讯越小,画面看起来会越干净,我们用视频讯号跟噪讯的比值来表示,那当然越大越好,数学式是 20log(V2/V1), V2指视频讯号,V1指噪讯大小,单位是”dB”
7 ]/ z" U5 g; I* _
8 |( f6 Y4 Z8 | ~ b6 V. N还是老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松下panasonic 跟索尼SONY 的机子噪讯比标50 dB ,那台湾做出来就标……..嘿嘿! 一看起来就是比较差,不好意思吹牛了,那就标48好了,可是不好看?修饰一下:”大于48 dB “,所以 “ >48dB” 就是这样来的,不论阿猫阿狗做出来的摄像机,一律就这样标了,有去测? 我头剁给他!
" H5 W- W+ d' Y
# c: W. _; I. F7 {* ~6.电子快门:
- F( l* w. j3 e* ] k9 {9 L为了让影像亮度正确,我们必须正确控制摄像机的入光量,要调整入光量要从镜头的光圈及像机的快门着手,一般我们用手动镜头时,光圈调固定就不动了,如果这时遇到强光怎办?很简单,在CCD还没过曝前,D.S.P就赶紧把CCD上的讯号”扫”下来吧,也就是光线强时抓快些,光线弱时抓慢些,抓一次相当于我门用单反相机时”喀嗏”一声,单反像机是机械式快门,我们这是电子式,所以叫”电子快门”1 v4 S# Y6 n1 m) Y- U- |8 M
跟据D.S.P规格书,电子快门速度在PAL制时是1/50秒到十万分之一秒,所以大家就这样标了,实际应用上如果机子调校不良,是达不到十万分之一的,如果机子在太阳下看起来像蒙层细白裟,不是很清楚,那八成是快门速度不够.
1 V- ]* G$ ?, E0 u- ~
7 H: n0 L4 Q- ^ @8 k5 V, a, n还有如果用自动光圈镜头,那入光量就由镜头光圈来控制了,这时后机子本身快门速度就定在1/50 秒
! y8 }2 v6 d% p# Y
6 v) S5 l; ~/ M- |' G7.Gamma补偿:/ c' `; N- H, G! z8 [" p
什么是Gamma?简单解释,CRT管子是跟据电子束打在屏幕上的强度来决定产生的亮度,打的越强就越亮,但不是1:1的,也就是说,在很强的时后并不会成比例的那么亮,这是CRT管的特性,因此视频输出就得在高亮度时做些刻意的增强,这就叫Gamma补偿,个补偿曲线叫0.45,只要给DSP下个指令就好了,一点技术都没有,有的机子会加个开关,让你选择0.45或1,1的补偿曲线是1:1的,在某些强光环境下还蛮好用的(是强光下,非逆光下)! ]- R, v1 f0 l' `% j# o- X
% ]+ ^! U8 W0 C; }* y# B# o- a8 o% A8 o8.背光补偿:
7 Q1 X0 i: q! ^" J$ c" [什么是背光补偿,这又跟快门速度有关了,举个例子,当一部摄像机装在ATM上,对着大街,在大太阳下,环境很亮,所以机子快门速度当然是很快的,才不会过曝,这时如果有人来提款,脸对着镜头,由于目前机子采全面测光,基本上受环境影响,整体还是很亮,在高速快门下,人脸的曝光量不足,就显的黑黑的,这就是摄影学上面所说的”背光”,就是:背面有强光,导致主体曝光不足而变黑.$ {* G C3 u: J. v' Z5 k# j1 l. P
& \" D7 _# v& j) P7 s5 c: K. z$ s
所以问题就出在全面曝光上,假使我们只取一部份划面来测光,比如说中间,那人脸在划面中间,这时DSP会测到曝光不足,便会放慢快门速度,这时人脸就清楚了,但是因为快门速度慢了,导致背景(街上)反而过曝而白茫茫一片.
2 Y# {7 f2 k! @* ^* f& H5 ?
: ^) b% m1 ?: H1 t0 t3 A所以,背光补偿就是根据特定的测光区域,调整电子快门(或自动光圈),使得测光区域内的曝光值正常,不在测光区域内的就不管了,测光区域由DSP参数设定,一般是取中间1/9处,或加上下方1/3处成凸字型./ T' c7 Y0 b* D1 O( `. p, Z
. c( g# x+ B) S$ H3 Y3 j
至于什么是”宽动态”,那会另外写篇来谈谈.* n( V9 X' @* \& t1 p" o! V' K
5 U A% e. P/ I
9.同步系统:
4 p1 |/ B8 n; B j
* k% x3 j. m. n" e, M/ P分内同步,外同步及电源同步., }& j6 T% S" T' K; Y
4 F' y$ u, |# f U3 V$ }
电源同步,3 p+ N* ]' X% H1 g+ }
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使每一支摄像机丢图场出来的时间点要一致,好比对伍行进时,虽然每人速度一样,但如果没有人在旁吹哨或喊口令的话,脚步是不会一致的,这个功用是用在矩阵切换时,画面不会抖一下再恢复正常,否则管理员眼睛不花掉了,要实现电源同步就须加电源同步电路,再加个开关电源,从交流电中取同步讯号(电源是50周固定的)来当同步的依据.4 S* N/ V2 |* W" E2 j
另外在NTSC系统中,因D.S.P里的振荡频率无法跟市电60周一致,在灯光下会有色滚现像,尤其是SONY 2163方案更严重,这时就得加电源同步来解决,强制让D.S.P 的频率与灯光一致.9 L' w D1 y) q2 G: T" g
0 U/ ^& _# X) [- l6 ^$ z0 d0 e0 b; v
还有我们所用的AC电源有三相,彼此差120度,如果电源同步的机子若接在不同相位电源上,会有相位差导致无法彼此同步,所以还需有一个调相旋钮,将彼此触发相位调到一致.6 c5 i J& S3 V z3 j2 J# l1 @
6 w! \ I3 K3 }
外同步
; f$ \0 u5 d j3 \就是交由外步来触发丢出画面,这功能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c, u3 ^/ L! A5 D# E! x
$ l( d; {7 p1 v- i
内同步
! L- w% m: R1 M$ P就是自己每秒输出25张画面,不管别人了4 Q4 V6 R0 k& [+ h. a0 U
- s5 m/ l1 t6 o1 V10.AGC% R: a# P6 ?- a" N6 z) s7 M
就是电子自动增益,是摄像机基本功能,有人为了让画面看来亮些,刻意调的很高,这样在低照度时很容易就白茫茫一片了,所以有人干脆就在这搞个开关,要高要低,自己来吧
' ^& r1 s0 S' [! ^8 z
# R5 w$ w# [1 ^- w- m1 W' j6 f4 R( q; k, J- P
接下来就是些无关紧要的:; K6 k* v7 m9 X. B
& ^" Y" z& T, ^4 i# V' x
接头型式: ! ~( _+ G' S1 G0 G, J
有C-Mount 及 C/S Mount:
+ X- G: ]! O" F2 Q又要说故事了,当初做出摄像机时,总得配个镜头,因此搞了个接口标准:% N' M9 b( I; G1 m5 c6 O
"节径为25.4mm,每英吋32个螺牙,边缘至CCD距离为17.526mm."9 n& }% B& E5 C; A6 H* ^, {9 X' D
这就叫C接口, 机子及镜头就比照这标准,彼此才能搭配.
8 h1 ?$ i' c/ R1 t. R; f5 T7 ^' `0 u3 G+ Z. j" k K6 m
那时后的镜头里面有八片镜片组合而成,后来松下panasonic 搞了个五片玻璃的镜头,成本是省了,但是成像距离短了约五毫米,也就是镜头要更*近CCD 五毫米.1 i) r! D% Y) |
0 V$ C" {6 Y' [3 i( y6 X" E& [怎办? 那就改标准了,把上头”边缘至CCD距离为17.526mm”改为 12.5mm.不就得了, 这就叫C/S 接口 ,现在几乎所有机子都用C/S接口,再付一个C/S转C接口的加长环.1 `; \1 T, [! `2 h! f; @
% I/ C8 y) |2 ^自动光圈:
+ L& r. }6 Z% n也就是可接的自动光圈镜头的型式,目前有两种:视频驱动(Video)及直接驱动(D.C)两种,因为直驱方式还得加个小电路,有些廉价机干脆就拿掉了,赌你花不起钱买DC自动光圈镜头./ d4 u5 S: C a6 F$ c; G- ]
3 Q7 Q' S' E( U, f1 _; Y
视频输出:
# x& M* ]( ] S+ ?% ~( ?/ G标准是1 Vpp,也就是1伏特(峰值对峰值),标都是这样标,但常有厂家为求看起来”亮”一点,故意增加讯问号强度,在接DVR及配线时会引起一些困扰.
2 @7 ^- t9 i* S- X! R. _/ a6 _) d$ g2 f7 t
消耗功率: ' f; V3 @' ?" i- m4 g+ ~
一般机子在12V 时,大致都在90-130毫安之间9 I" R+ D( F+ V9 n( S' G
/ V- N% s! ?. B电源:
) J; Y3 y) Y( G6 W [/ p; Y分12VDC, 24VAC, 220VAC三种,通常 24VAC还兼容12VDC
n% z3 @& ~+ s7 j) R+ W3 _3 \! r9 d" g
以上是一些基本知识,知道这些也就是搞懂了大部份摄像机了,也许有些难,但就先把它当成武功心法,务必搞懂及详加背颂,心法炼成接下来就要找人练练拳架子了,各位不妨贴些指标上来,大伙儿一起来批斗批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