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15 18: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三分析故障,屡烧末级视放块的现象修过不少,原因无非有4个,一是供电过高,二是输出端短路,三是引脚有异常搭焊、碰线之类的短路,四是零件质量不良。供电方面长期稳定在80V,没有突然升高现象;RGB三路输出端对地或对80V均测量不出短路;仔细观察视放板正反面,确定没有搭焊、碰线之类。零件质量也可以排除,因为自己换上的是拆机过来试用的LM2470,原机是正常使用的。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会造成屡烧LM2470视放块呢?这时想到,会不会其中有些隐性的软短路软击穿作怪呢?所谓软击穿,是指零件在低电压的万用表测量之下,没有发现短路漏电现象,而在高电压状态下才显示出来的故障性。因为一般万用表最高的10K电阻档,其供电电压才9V,相对80V的视放供电,实在相差太远。考虑到这一点,想到了一个办法,将LM2470拆下,这时通电利用80V高电压、万用表电流档来测量视放输出有否短路,因为三路输出是一样的,相互之间会有对比;又因为之前亮机时,曾看到缺蓝色的图像,于是检查重点放在蓝色视放这一通道。这时取下损坏的LM2470,换上良好的STV9269,通电测量一下RGB三个阴极的电压,都在50V左右,说明STV9269控制的白平衡钳位LM2480工作正常;再测量一下原末级视放输出的三个空引脚位电压,却发现三个电压并不一致,其中红、绿两通道的电压,由于耦合电容的存在,都在开机时达到50V,而稍后回落到10V以下;只有蓝通道的电压一直在不到2V左右,明显存在漏电现象。这时关机测量一下其对地电阻值,却仍然没有阻值,用10K电阻档测量也没有异常,这肯定存在有软击穿零件。由于蓝通道视放输出对地只有一只二极管DB04,于是将其拆下,用一只MF10型万用表,打到100K档测量,果然发现其反向电阻约有300K左右的阻值,而打到10K电阻档,反向阻值就一点也没有了。这就是软击穿了,MF10万用表的100K电阻档,其供电电阻为15V,使这只二极管的反向电阻约有300K;如果在数十伏的电压下,反向漏电电阻将大幅增大,直接导致蓝通道输出短路,从而使LM2470过载损坏,高电压进而反馈到STV9269将之击穿,最终整机总线保护。- u1 m6 [' r8 `( K. V1 L( V# a
s- K+ }: s0 F4 T
故障处理:用1N4148更换软击穿的DB04,再换上良好的LM2470和STV9269SCA,通电测量末级视放LM2470输出三通道电压,1、2、3脚约60V,输入脚6、7、9脚约2V;管座上三阴极电压约35V。观察图像显示良好,故障排除。
1 Y* F) T! ~0 h3 K# D 1 K2 U" f H' q$ r
小结:三星samsung 988MB的视放输出见附图,这种视放输出相当简洁,预视放块STV9269受控于总线控制,对主机输入的RGB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亮度对比度控制、行消隐、菜单混合,产生的三通道图像信号直接驱动末级视放块LM2470,另外又产生白平衡控制电压,直接控制钳位芯片LM2480,使其对阴极黑电平进行控制,以保证阴栅间电压在合适范围。LM2470将送来的图像信号功率放大后,通过输出电容CR04、CG04、CB04耦合到阴极。而二极DR03、DR04、DG03、DG04、DB03、DB04的作用,是保护LM2470,当阴极上有异常的高电压反馈回来时,高于80V的将通过D03到80V释放掉;如果是异常的负高电压,将通过D04对地释放。但讽刺的是,作为保护作用的二极管,其本身产生漏电时,却直接使LM2470输出过载,使之击穿。在本例中,笔者犯了个错误,就是太相信万用表的电阻测量,其实在烧第1块STV9269时,已经怀疑过视放输出短路,但在1K电阻档的测量下,软击穿没有检查出来,以致再损坏了前后共损坏了2只LM2470、3只STV9269,如果检查再细致些,查输出短路时电阻法再配合电压法,在空载LM2470的情况下,电压法对比三通道状态,故障点一目了然,此机修复也就少走了这多余的弯路。在此以本文章希望广大维修员有所获益,屡烧视放块并不可怕,关键要头脑清晰,理清思路,仔细分析电路原理,再隐蔽的问题也迎刃而解。5 r8 V% q9 [" O# f
. H; I- h- q, H' o7 O! v - A8 B% H" D% l( x9 [6 E
/ G1 \8 V! K2 I( e6 z
/ |) z" I: ]) ^4 R1 k7 N! e+ r5 w( m
, ?( T& ?" m$ ~( N. Q/ A
; k+ M h/ B: A# Y% G4 v- a
4 S3 M' o$ |& e, |3 g/ r( a
2 i1 s5 D, C4 @1 D1 h( d 三星samsung 988mb视放草图.jpg! f. J. r$ G& V- e; n/ U5 Y
4 y7 |# q6 P2 k
& D5 v3 E. z: t$ g2 d/ T0 F/ E
7 _4 T* M: w: h/ `2 ^+ h
: j. e$ c& K8 Z3 J( R9 X% q 4 J" f/ u" @+ d3 ]& k6 f& l) D
# G% c- }: V& K$ V8 a
# H' c/ P7 j( X/ N
|
|